您的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 >> 非物质文化

加强保护传承 让戏曲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0-8-12 10:04:58   点击:次   【打印】【关闭


                                                     ——省政协莅濮开展推进中国戏曲传承发展专题调研

       8月6日至8日,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河南省委会主委、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带队赴我市开展推进中国戏曲传承发展专题调研。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毛德富,市领导宋殿宇、杨青玖、邵景良、郑大文、黄旭东、刘国相、何建中,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酒晓玲等陪同调研或座谈。
       河南是全国戏剧大省,濮阳当之无愧为河南的戏剧中心,是全国地级市中传统戏剧蕴藏最多的城市。濮阳现存21个剧种,分别占全国348个中的6%、黄河流域9省区126个中的17%,其中有6个稀有剧种(目连戏、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罗卷戏、柳子戏)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戏剧中心”、“戏曲之乡”。
调研组一行先后冒雨来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戏曲学校、戏剧传承保护中心、大弦戏传承基地、濮阳县戏曲小镇、范县罗卷戏剧团及教习所、四平调剧团及非遗展示馆等实地查看,现场观看了国家戏曲传承人及其剧团的表演,观赏戏曲道具珍藏实物精品,品味古老戏曲的历史文化,实地了解我市戏曲发展现状及保护传承工作取得的成果。每到一处,调研组都详细了解地方戏曲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我市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郑大文对调研组一行莅濮调研表示感谢。他说,濮阳有历史、有文化、有内涵,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上古文化、龙文化、春秋文化、黄河文化、字圣文化、杂技文化等,并素有“戏窝”之称,其中地方戏曲更是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是濮阳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期待通过省政协这次调研,能够让濮阳传统戏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独有魅力走进专家视野、走到更多人群面前,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发展起来、更好地传承下去。
       座谈会上,我市与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戏曲传承人、院团负责人立足濮阳实际,从经费保障、人才培养、剧团经营等不同角度,对我市戏曲保护与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调研组对我市戏曲品种之多感到吃惊,更对艺人执着、专注、敬业感到由衷敬意。面对基层迫切需求,省政协调研组现场办公,通过多方协调为濮阳市、范县各协调解决一辆舞台车,大家深受鼓舞并报以热烈掌声。调研组表示将对这次调研中搜集到的问题、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全国政协。

       调研组指出,中国戏曲在传承中华文明和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公众的需求不尽相同,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戏曲受到了多方冲击与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戏曲发展更是因人才流失、形式单一、受众流失等原因,困难重重,难以开展,但戏曲作为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新时代,焕发新生命,找到一条有利于中国戏曲发展的道路,不仅仅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构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需要。
       调研组把脉问诊,结合濮阳实际开出一系列的“良方”:一是政府要重视。制定有效人才引进机制、增加政府购买力度、提高购买标准等措施,留住人才,让戏曲人能专心唱戏,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剧团自身要主动作为。一方面精益求精打磨经典剧目,让稀有剧种成为真正的精品;一方面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融合新元素,利用新媒体,让戏曲更贴近百姓生活。三是注重创新。加强对剧本创作的重视,提高吸引力;加强小制作发展,让形式更多样化;提升政治站位,让戏曲能更好地宣传党的好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调研组指出,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生命力也是顽强的,只要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积极探索和借鉴新的艺术形式,和群众融为一体,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