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请还考古发掘应有的尊重
发布时间:2018-7-5 16:20:41   点击:次   【打印】【关闭

 

盗墓题材影视剧这一阵子挺火,《寻龙诀》、《九层妖塔》、《盗墓笔记》票房或收视率似乎都不错。考古发掘最近一年也挺火,“2015年六大考古发现”在各种新闻榜单中颇为显眼。尤其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随着内棺被整体打包并吊运至实验室,墓主人身份即将揭晓,社会关注度日渐升高。
     然而,“关注度”背后,一些质疑也甚嚣尘上:比如,“盗墓是私盗,考古是官盗;一个在晚上,一个在白天”;又如,“考古是掘他人坟墓,扰祖先亡灵”;还有人发出感慨:“为何盗墓者一再抢占先机,考古人却总是'姗姗来迟'”?这些声音虽不失反对盗墓和尊重古人的积极意义,但对于考古这门严肃的学科,却有失起码的公允和尊重。考古行为有公益性,既践行“文物归国家所有”的国法,也尊崇“考古不藏古”的行规,成果为国民乃至世界共享。而影视剧中渲染的充满悬疑的盗墓,现实中却实实在在脱不开私利驱动。一把洛阳铲,粗暴穿破坟墓,径直窃走宝物,甚至为掩饰犯罪痕迹,将墓葬炸掉烧掉。考古专家认为,“文物最大的价值,便是它所在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关联”。当它已不在原处,信息便荡然无存。盗墓不仅是考古的“公敌”,更是民族文化的“罪人”。“不主动挖帝陵”是考古界的一条铁律,文物不可再生,挖掘即是破坏。然而现代社会的大兴基建、频繁出没的“摸金校尉”,都对古墓造成威胁,倒逼考古挖掘不得不启动,这也使中国的考古发掘大部分成了“抢救性发掘”,再不发掘就毁了。考古是门科学。考古人有如断案,从人类物质遗存及它们的空间关系中,反推并挖掘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没有考古学,缺乏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不会展示出自己的魅力,仅凭史书,人们也无法体验与实物对视时的震撼。正是面朝黄土、背负责任的考古人,让真实的历史有了存在的证据,让虚假的过去不再继续伪装。海昏侯墓内棺开启,一段历史即将穿越2000多年呈现在世人眼前。我们庆幸,迎接它的不是利令智昏的盗墓者,而是挚情似海的考古人。也让我们还考古发掘一份应有的尊重。

                                                                                                                                                                                                                                                         (评论)